來源: 責任編輯:科立 閱讀量:647 發表時間:2021-08-31
束昱談綜合管廊的國內外發展
同濟大學教授,現為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球城市地下空間研究會理事長,是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和綜合管廊規劃設計理論方法與標準等方面的先行研究和開拓創新者,國內外著名城市地下空間與人居環境研究專家。
作為“中華第一溝”(1994年上海浦東張楊路共同溝)的課題研究與工程設計技術總監以及我國《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015/2012)的主審,束昱可謂中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研究與實踐的先行者。他參觀考察過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及我國很多城市地下空間及綜合管廊項目,在城市地下空間及綜合管廊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有著深入研究。近日,記者采訪了束昱,聽他講述綜合管廊在國內外的發展。
記 者:請您談談綜合管廊的用途和建造方式。
束 昱:綜合管廊(日本稱“共同溝”,臺灣地區稱“共同管道”),就是城市地下市政管線集約化鋪設的綜合走廊。如果每座城市都建有綜合管廊,“馬路拉鏈”基本就可以絕跡。
綜合管廊按其功能可分為干線管廊、支線管廊、干支混合管廊及纜線管廊。綜合管廊建設涉及法制建設、標準建設等國家層面的問題,要厘清各類市政管線入廊的特點,綜合考慮抗震、人防、消防、防澇等綜合防災相結合問題,還要思考與軌道交通、防洪排澇、城市雙修、地下空間等多項專業規劃的銜接問題;思考綠色材料、工藝、技術等科技集成創新問題,大數據、物聯網、BIM、GIS、機器人及智慧運維平臺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如何集成應用到綜合管廊的全壽命周期運維管理問題等。
綜合管廊的建造方式多樣,常見的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盾構法、頂管法、預制拼裝法也很常見。1933年,蘇聯在莫斯科建設綜合管廊時,就率先采取預制拼裝工法,開創了國際先河。
記 者:國外綜合管廊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束 昱:縱觀世界綜合管廊建設,政府重視、規劃先行、法制保障、科技創新都是十分鮮明的特點,而綜合管廊建設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城市新區、新城核心區等區域。工業革命開始最早的地方,綜合管廊建設起步也最早。
1833年,法國巴黎為了解決地面污染、污水排放及市政管線的敷設等問題,提高環境質量,開始興建“排水道+市政管線”的混艙型綜合管廊。到目前為止,巴黎已經建成總長度約2400公里、系統較為完善的地下排水道及綜合管廊網絡。19世紀,德國漢堡也開始建設綜合管廊,后來在全國流行開來。雖然初始投資較高,但長期的運行實踐表明,其具有運營總體成本低、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優勢。
20世紀,日美大興綜合管廊。日本于1926年在東京都開始共同溝(綜合管廊)建設試點,1963年頒布《共同溝特別措施法》,至2001年已建成600余公里的共同溝,并形成了完善的技術標準與管理法規。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間,神戶市內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毀,但震區共同溝卻大多完好無損,這大大減輕了震后救災和重建工作的難度。
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綜合管廊的研究,1971年開始建設綜合管廊,較具代表性的為紐約市的愛迪生市政管線隧道。該綜合管廊長約1554米、高6~7米,收納有345千伏輸配電力纜線、電信纜線、污水管和自來水管。
此外,1933年,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等地修建了綜合管廊。1953年,西班牙在馬德里修建綜合管廊,還有斯德哥爾摩、巴塞羅那、紐約、多倫多、奧斯陸等城市,都建有較完備的綜合管廊系統。
在世界管廊建設180多年的歷史中,創新是貫徹始終的詞匯,主要體現在理念創新、體系創新、功能創新、工法創新、材料創新、運維創新等方面。東京臨海副都心的綜合管廊規劃建設,重構了道路地下市政管網規劃鋪設及綜合管廊的干支纜體系,科學有效地實現了污水、垃圾、燃氣等9類管線入廊及對每座建筑配管配線,很好地實現了各類市政管線及綜合管廊的安全高效運行。
國外綜合管廊已經經歷了“下水道+市政管線+人工巡檢”的綜合管廊1.0 時代,“預制+多艙+市政管線+人工巡檢+分項檢測”的綜合管廊2.0時代以及“與地下街、地鐵、地下道路、地下雨水調儲池等整合建設+人工巡檢+分項自動監測”的綜合管廊3.0時代。
記 者:我國綜合管廊建設處于什么水平,將如何發展?
束 昱:我國城市綜合管廊探索性建設始于1959年天安門廣場,長千余米、內寬3.4米的廊道內敷設熱力、電力、通信、給水四種管線。1994年,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建設了一條大規模、長距離的現代化綜合管廊——張楊路共同溝(被業界美譽為中華第一廊)。該綜合管廊屬于支線管廊,布置在張楊路兩側,總長度11.125公里。隨后,在北京中關村、廣州大學城、青島高新區、上海世博園等新區進行了試點建設。自2015年國家開始全面推進試點城市建設后,綜合管廊建設進入新階段。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全國已累計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5公里,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記 者:作為地下管廊方面的專家,您認為我國城市綜合管廊應該如何建設?
束 昱:我認為中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最高目標應該是開創“國際先進+中國創造”的“體系完整+近遠結合+整合一體+科學經濟+安全防災+綠色建造+智慧運維+永續發展”的綜合管廊4.0 時代。
當前,各地正在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進入城市雙修與更新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新階段,我認為應科學高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將地下綜合管廊、地鐵、地下道路、地下停車場、地下街及綜合體等統一納入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做好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城市防災、智慧城市、棚戶區改造、城市雙修等專項規劃的統籌銜接與多規合一,將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地下道路,城市生命線系統、城市綜合防災系統,與人防工程、既有地下空間設施的更新改造融為一體,打造城市高品質的地下世界。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城市地下空間及綜合管廊的工程技術與裝備也急需研究與創新。如土壤修復與再生技術、暗挖技術與裝備、綠色材料與工法、運營管理與維護都有提升的空間。像新型深層盾構與頂進技術裝備、預制裝配式構件與機械化施工、“大數據+物聯網+BIM+GIS的三維可視化信息平臺”等全生命周期智慧化運維為管理部門、專家學者、企業提供了創新施展大舞臺。